重载感应淬火齿轮热处理技术要求

GB/T 38805-2020
重载齿轮热处理技术要求
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heat treatment for heavy duty gears

1 材料及要求

1.1 常用材料及分类

重载齿轮感应淬火常用材料及分类如表1所示。

表1感应淬火重载齿轮常用材料及分类

种类 常用钢材牌号
截面尺寸较大,承受较大载荷,要求较高的齿轮 35CrMo、42CrMo、40CrMnMo、35CrMoV、35CrMnSi、40CrNi、45CrNi、30CrNiMo、35CrNiMo、40CrNiMo、45CrNiMo、45CrNiMoV
截面尺寸很大,承受载荷很大,并要求有足够韧性的重载齿轮 35CrNi2Mo、40CrNi2Mo、30CrNi3、34CrNi3Mo、37CrNi3A、37SiMn2MoV

1.2原材料质量和锻件质量

原材料质量和锻件质量应符合  重载齿轮材料质量要求

2 感应淬火及回火设备

2.1  感应淬火及回火设备应符合GB/T34882。

2.2 感应淬火机械包括固定式淬火机械、移动式淬火机械或其他与待处理工件的形状相适应的淬火机械。其机械精度应达到表 2 规定的精度。

表 2 感应淬火机械装置的精度

检验项目 精度
主轴锥孔径向跳动a ≤0.1mm
回转工作台面的跳动b ≤0.1mm
顶尖连线对滑板移动的平行度 ≤0.2mm(夹持长度≤2000mm)
工件进给速度变化范围c ±5%
工件的分度精度 ±30s
a 将检验棒插入主轴锥孔,在距主轴端面300mm 处测量。

b 安装直径大于300mm 的圆盘,在150mm 半径处测量。

c 安装直径50mm、长500mm 的圆棒时测量的结果。对不能装入长500mm 试件,应等效校正至该条件。

单齿沿齿沟淬火时,淬火质量对感应器和齿轮之间的间隙很敏感,应同时对系统的位置、运动、分度、定位精度和移动速度以及对加热功率、加热时间、冷却时间、淬火介质压力及流量等参数进行控制。

2.3 淬火冷却可选用喷淬或浸淬。冷却介质根据齿轮材料、尺寸、形状的不同,可选择水、油、聚合物水剂淬火液(PAG类)。

2.4   炉内回火时的回火设备与4.2.4一致,其温度均匀性和系统准确度等要求应符合GB/T32541的规定要求。

3 试样

3.1 齿形试样

3.1.1 齿形试样用于齿轮感应淬火的试淬,为制定和调整感应淬火工艺提供依据。齿形试样的检测项目有:试淬时的硬度、有效淬硬层深度、淬硬层分布、金相组织。

3.1.2  齿形试样外形尺寸见图3所示。

单位为毫米

重载感应淬火齿轮热处理技术要求

说明:

d———齿顶圆直径;

d ———齿根圆直径;

C ———试样厚度;

h———内齿圈高度;

L ———试样长度,L 在200mm~250mm 之间。

图3 感应淬火齿形试样

3.2 技术要求

3.2.1  齿形试样应至少含有3个轮齿。

3.2.2  齿形试样的齿形和齿轮轮齿齿形的精度应完全一致。

3.2.3  试样的材质应与所代表的齿轮为同一批次材质,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与淬透性。

3.2.4  试样的预备热处理、基体硬度和组织应与所代表的齿轮相同。

4 热处理工艺

4.1 预备热处理

4.1.1  感应淬火预备热处理采用调质热处理,要求调质后的心部硬度应满足感应淬火回火对心部硬度的要求,其检测按JB/T6077方法进行。

4.1.2 对精度要求较高和容易畸变的齿轮,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,应进行一次或多次去应力退火,退火温度应低于调质的回火温度20℃。

4.1.3  齿轮在感应淬火前,应按要求对齿部进行倒角和齿廓倒棱,以防止尖角棱边处过热或淬裂。

4.1.4 受齿轮材料淬透性限制,当齿轮模数大于12mm,可采用先开齿(留有加工余量)后调质的工艺。

4.2 感应淬火工艺

4.2.1 感应器和喷水器的结构应设计合理,形状及尺寸加工精确,保证在各种淬火方法下,感应器与齿轮或轮齿之间有合理的间隙值,以满足齿轮的质量要求。在内齿圈(含平面)特殊形式的加热中,为了增强齿根部位的电流密度,可在感应器上加装导磁体。

4.2.2  电压、电流、电功率等电参数的选择要匹配,并根据试淬结果调整各参数。

4.2.3 加热温度为840℃~900℃,以淬硬层的显微组织来确定最佳淬火温度,应避免齿顶过热及齿根加热不足。

4.2.4  加热时间应根据模数,淬硬层深度要求、设备功率及加热形式确定。

4.2.5  感应器应对称分布在两个轮齿间的齿轮中心。

4.2.6 重载齿轮感应淬火时,可采用沿齿廓淬火或套圈感应淬火,齿根部位应淬硬。沿齿廓加热淬火限于模数7以上的重载齿轮。

套圈感应淬火限于模数6以下的重载齿轮。

齿轮与感应器的相对移动速度与感应器高度、加热时间的关系见式(1):

v=h/t(1)

式中:

v———齿轮与感应器的相对移动速度,单位为毫米每秒(mm/s),取值2mm/s~9mm/s;

h———感应器的高度,单位为毫米(mm);

t———加热时间,单位为秒(s)。

单齿加热淬火时,应每隔两个轮齿或齿槽进行加热,以减小畸变及开裂倾向。对复杂易畸变齿轮可先进行预热再进行淬火。

当沿齿沟加热淬火时,应对轮齿的两侧面施以旁冷,以免已淬火轮齿齿面超过回火温度。

4.3 回火

4.3.1  合金结构钢感应淬火后应及时回火,淬火到回火的时间间隔应不超过4h。

4.3.2 回火温度通常为150℃~200℃,保温时间不少于2h。

5 质量检验

5.1  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

重载齿轮感应淬火回火后的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按表14的规定进行。

表14 重载齿轮感应淬火回火质量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

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
外观 目视和按GB/T15822.1、JB/T9218
表面硬度 按GB/T230.1、GB/T4340.1、GB/T4341.1、GB/T18449.1规定的方法
心部硬度 按GB/T231.1
硬化层深度 按GB/T5617
金相组织 按JB/T9204
畸变 专用量具

5.2 技术要求

5.2.1 外观

齿轮淬火后的表面,不应有淬火裂纹、崩角、锈蚀、灼伤、烧伤,未加热表面等影响使用性能的缺陷。一般件100%目测检验,重要件应100%无损探伤检验。批量生产时,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。

5.2.2 表面硬度

感应淬火齿轮的表面硬度应为50HRC~56HRC。误差范围应符合表15的规定值。工件批量生产时,按同批次的5%~10%抽检硬度,单件、小批量生产时按100%检验硬度。

表15 重载齿轮感应淬火表面硬度偏差允许值

工件类型 表面硬度偏差/HRC
单件 同一批件
重要件 ≤3 ≤4
一般件 ≤4 ≤5

5.2.3 心部硬度

重载齿轮感应淬火的心部硬度应不低于30HRC,推荐采用齿形试样进行检测,其检测位置按照4.5.2.6的规定。

5.2.4 硬化层深度

硬化层深度推荐值为(0.2~0.4)模数,硬化层深度的测量推荐采用齿形试样,测量方法应符合GB/T5617的规定,其偏差应符合表16规定。

齿轮表面硬化层应在轮齿中心对称分布。

齿根部位的硬化层深度应不低于齿宽中部半齿高处硬化层深度的2/3,齿面和齿根硬化层应不低于全齿宽的80%。

表16 硬化层深度的偏差允许值 单位为毫米

硬化层深度 硬化层深度偏差 硬化层深度 硬化层深度偏差
单件 同一批件 单件 同一批件
≤1.5 0.2 0.4 >3.5~5.0 0.8 1.0
>1.5~2.5 0.4 0.6 >5.0 1.0 1.5
>2.5~3.5 0.6 0.8

5.2.5 金相组织

感应淬火齿轮金相组织按JB/T9204方法进行检验,图样规定硬度下限高于或等于55HRC时,3~7级为合格,图样规定硬度下限低于55HRC时,3~9级为合格。

5.2.6 畸变

齿轮的畸变量应控制在产品图样或技术要求的范围内。

批量生产时,每批抽检三件,按产品图纸或技术条件检验。单件生产的齿轮全部检验。

正文完
 0